发布日期:2024-12-02 02:49 点击次数:189
□戴永夏五月婷婷
宋神宗熙宁七年,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,漠视到相比艰巨的山东密州(今诸城)任知州。他在密州天然唯有两年时刻,却是他一生中的贫困阶段。在这两年中,苏轼宦途糊口相对安心,勤政为民治绩越过,在诗词创作上也赢得较大成绩。
吃野菜:斋厨索然,日食杞菊
苏轼任职的密州,北宋时相比艰巨,匹夫生活困难。再加上其时扩充的新法措施失当,匹夫背负加剧,连官员的俸禄也暴减。
在这种情况下,苏轼的生活也相比贫窭。他在《超然台记》中说:“予自钱塘移守胶西,释舟楫之安,而服车马之劳;去雕墙之好意思,而庇采椽之居;背湖山之不雅,而行桑麻之野。始至之日,近年不登,盗匪满野,狱讼充斥,而斋厨索然,日食杞菊,东谈主固疑予之不乐也。”可知他在密州的生活条目远不如杭州。
苏轼画像
苏轼还在《后杞菊赋》序中说:“而余官吏十有九年,家日益贫,衣食之奉,殆不如昔者。及移守胶西,意且一饱,而斋厨索然,不胜其忧。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,求杞菊食之,扪腹而笑。”
也就是说,苏轼到密州(即文中的胶西)后,本来就不豪侈的家谈愈加缺乏,想吃顿像样的饭菜齐相比困难。于是公事之余,他跟同寅刘庭式一齐到荒凉的菜园中寻找枸杞、菊花等野菜为食,边寻找边言笑。苏轼说:“东谈主生一生,如屈伸肘。何者为贫,何者为富?何者为好意思,何者为陋?或糠覈而瓠肥,或粱肉而墨瘦……吾方以杞为粮,以菊为糗。春食苗,夏食叶,秋食花实而冬食根,庶险些西河南阳之寿。”
苏轼以为,东谈主生活着,就像手肘相同能伸能屈,所谓缺乏、宽裕、秀美、丑陋,仅仅相对而言。现时以杞菊为食,春天吃苗,夏天吃叶,秋天吃花和果实,冬天吃根,体魄也曾健康,说不定还能像孔子的学生子夏和南阳东谈主那样龟龄呢!苏轼的乐天达不雅精神相干了他的一生,也融入他的诗词。
拾弃婴:洒涕循城拾弃孩
苏轼刚到密州时五月婷婷,正遇到严重旱灾和蝗灾,他在《超然台记》)中说:“近年不登,盗匪满野,狱讼充斥”。
大姨子其时密州社会规律相比重大,匹浑家命难以为继,饿殍、弃儿遍地可见。目击如斯惨状,苏轼运行恤民救灾。为救饥民,他一方面开仓放粮,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,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;苏轼同期上书韩丞相,确乎响应当地灾情,要求朝廷遴派官员下来窥探,体量放税,或予以援助。
在灭蝗中,苏轼还带着农民用火烧、深埋等步骤排除蝗害,并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的东谈主。他还针对当地“盗匪渐炽”的情况,实时作《论河北京东盗匪状》上书朝廷,对盗匪产生的根源作念了精良分析,并漠视相应的治盗之策……
历程一年多的时刻,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适度,匹夫背负有所削弱,社会规律也有所好转。
有一次,他跟刘庭式沿着城墙边寻找杞菊,忽然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了一个包裹。怒放一看,底本是一个弃婴。
苏轼捡起弃婴,抱回府中抚育,并下令州府的官员去到城边原野捡拾弃婴。几天之内,州府中竟收养了近四十名弃婴。他在《次韵刘贡父、李公择见寄》一诗中写谈:“磨刀入谷追穷寇,洒涕循城拾弃孩。”
苏轼一方面临迫害匹夫的盗匪拍案而起,同期又沿着城墙根去捡拾弃婴……这种态度坚强的心情,对匹夫穷力尽心的和蔼,让密州东谈主民大为感动,称他为“苏苍天”,并建苏公祠、塑苏公像来驰念。
超然台:月有阴晴圆缺
苏轼在密州的时刻虽不长,这段时刻却是他创作上的一个岑岭期。在密州,他暂时鉴别了政事漩涡,生活相对安心,精神也相比摆脱。密州的妩媚山水和结实习尚给了他丰富的创作资源,因而他在创作上赢得了权贵成绩。这期间苏轼共创作了诗、词、文、赋等200多篇,其中很多是享誉文学界的名篇佳作。
苏轼创作的一个贫困平台,就是于今尚存的超然台。
超然台原为密州北城墙边的一个罢休土台。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八月,苏轼将其重新修葺,并增建楼宇殿堂,使它成为一处登临游览之所。他的弟弟苏辙依据老子“虽有荣不雅、燕处超然”的文意,将台定名为“超然台”。从此苏轼便常与同寅好友登台游赏、饮酒唱酬,不胜其乐。苏轼的几首歌颂千古的诗词名篇,就出身于超然台上。
熙宁九年(1076年)暮春,苏轼在蒙蒙细雨中登上超然台,只见风吹柳斜、春水似锦、千家烟雨、春色醉东谈主。这时他忽然想起远在沉以外的旧地亲东谈主,不禁唏嘘浩叹,于是一首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便油然则生:“春未老,风细柳斜斜。试上超然台上看,半壕春水一城花。烟雨暗千家。寒食后,酒醒却叹惜。休对故东谈主想祖国,且将新火试新茶。诗酒趁年华。”
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,通过春日场面和作者心情的复杂变化,抒发了苏轼轩敞、直露的胸宇和超然乐不雅的东谈主生格调。
这年中秋之夜,皓月当空、银光万里,苏轼又来到超然台上饮酒赏月,忽然想起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,不仅百感错杂,对月抒情,挥笔写下了脍炙东谈主口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: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苍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。只怕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东谈主间。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东谈主有生离鉴别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希望东谈主恒久,沉共婵娟。”
苏轼面临明月,把酒问天。他很想飞到月宫去看个究竟,但又怕惧“高处不胜寒”。仔细想来,最执行的也曾这以前的东谈主间,当月照西窗时,他想念故东谈主,夜不成眠,致使埋怨月圆东谈主不圆。此时苏轼政事上不状况,一度产生了无望避世的念头。他又从“月有阴晴圆缺”的天然变化中得到启示,转而对执行,对生活愈加意思,这使得这首词的主要基调是积极、乐不雅、进取的,读之使东谈主在感受大好意思中秋月的同期也受到饱读励。
对苏轼来说,超然台是他心灵的栖园、创作的摇篮。他意思此台,并把它作为发扬超以象外想想的载体,写出了名篇《超然台记》。在这篇著述中,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超以象外的粗野和不超然势必带来悼念,进而写他到密州后若何在极力的环境中超然自处、适意自乐,还器具体事实诠释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意旨。
恰是这种超以象外的想想,使他淡看宦海风浪,笑对东谈主生祸福,在极为笨重的条目下,最大松手地已毕我方的东谈主生价值,并赢得了光泽确立。
苏轼在密州为官两年,深得匹夫帮衬,他也意思这个所在。当他离开密州后,对这里耿耿于怀,并写了多首诗词:“东谈主事凄惨、回来便他年。莫忘使君歌笑处,垂柳下,矮槐前”(《江城子·前瞻马耳山》);“莫笑官居如传舍,故应东谈主世等浮云。百年长辈知谁在,惟有双松识使君”(《别东武流杯》);“举酒属雩泉,白首昼夜新。何日泉中天,复照泉上东谈主。二年饮泉水,鱼鸟亦相亲。还将弄泉手,遮日向西秦”(《留别雩泉》)……从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中不错看出,苏轼对密州是多么迷恋!
(本文作者为济南出书社编审、中国作者协会会员,原山东省散文体会副会长)